现今国产面板业发展前景分析

发表时间:2012/7/12 浏览:10175

标签:面板业 OLED 电视  所属专题:面板行业专题

产能过剩引发危机

        众所周知,面板是平板电视最重要的因素,其占了总成本的70%左右,面板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的画质和寿命等,面板的价格也对整个平板电视行业的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美国经济疲软和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探底的大环境下,国产面板产业的发展也跌至低谷,既面对着产能过剩的重压,又遭受着外资面板企业的夹击,国产面板所处的位置相当被动。

        自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电视面板的价格持续下降,致使国产面板企业的盈利状况相当不乐观,然而两条(京东方、华星光电)国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量产让业界看到了国产面板崛起的希望。时至今日,国产面板发展如何,前途是一片光明还是困难重重,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京东方简介

        京东方是目前中国大陆显示领域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内地最大,全球排名第九位的TFT-LCD制造商。目前,京东方拥有一条月产能为8.5万片玻璃基板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一条月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的第4.5代TFT-LCD生产线、一条月产能9万片基板的第6代线、一条月产能9万片的8.5代线。

华星光电简介

        华星光电是TCL投资的一家子公司,于2009年11月成立,主要生产液晶面板,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45亿元,是深圳市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按华星光电消化面板产能5:5的内(TCL自身)外(其他彩电品牌)比例,华星光电正考虑淡化母公司TCL品牌的色彩,获得其他整机品牌的信任。


产能过剩引发危机

        遥想当年,平板电视市场朝气蓬勃,产品利润相当高,但这早已成为历史了,相信大家还清晰记得年初各大日系电视厂商那些触目惊心的亏损报告。确实,最近的平板电视市场并不乐观,销量减少,需求量减少,然而面板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影响各大企业的发展。

        京东方在北京和合肥的8.5代线分别量产、TCL控股的华星光电8.5代线量产,正式结束了国内无高世代面板线的时代,同时也让国内电视企业42寸以上液晶面板全部进口变成了历史。但对刚刚投产的两家国内面板企业来说,由于当前全球彩电市场增速放缓、面板价格持续下滑,投产之际都遭遇了业绩亏损压力。

        国内8.5代线可以说有5条:京东方2条、华星光电1条、三星1条、LGD 1条,如果按每一条生产线成熟之后年产2000万片面板来算的话,这5条生产线每年的产能在1亿片左右。再加上之前国内的两条成熟6代线,和南京中电熊猫计划发展的10代线,那么总产量将会超出中国国内液晶电视年产量1亿台左右的数据。所以,在国内高世代面板线突然增长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面板产能将会严重过剩的现象。

        如今京东方、华星光电量产暂时抢去了LGD、三星等外资面板的一部分市场,但当LGD广州面板线、三星苏州面板线实现量产之后,国内面板企业的压力便会随之而来且不会轻易消失。对于国内面板企业来说,届时的危机不比现在小。

        产能过剩之后,必然会出现合并。所以我们在之前看到了索尼、东芝、日立合并显示器业务,成立了日本显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对于国内面板企业来说,道理也一样的,当竞争越发激烈之后,就需要合并等新措施来解决问题了。

依然遭受来自外资的压力

        去年,由于市场表现不好,三星和LGD在中国国内计划动工的高世代面板线暂时搁置,但是进入2012年后,三星苏州面板线在年初火速开工,而拖延了一年多的LGD广州8.5代液晶面板线不久前已经正式奠基动工,并且扔维持其两年前定下的40亿美元投资额,这也是LG目前在中国国内投资最大的项目。

        我国面板业多年来处在外资面板持续夹击下成长。目前,除了三星和LGD在国内建立了面板生产线,其它外资企业也蠢蠢欲动。另外,外资、台资面板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生产、技术经验都让其在面板生产上更得心应手,同时也为其节省了不少成本。

        从技术方面来看,综合性能较好的有三星的PVA和S-PVA屏、夏普CPA屏、LG S-IPS屏和IPS-α液晶面板,而相对价格较低的台湾屏,但是他们的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国产面板企业,无论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握还是生产经验,都逊色于外资和台资。

        一直以来,国产面板厂商都遭到了来自外资企业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产品牌被外资品牌控制着。但是,国产品牌在重压之下,还是实现了8.5代线的量产,能否盈利暂且不论,但这或多或少是一种成功。


OLED技术缺失 未来之路坎坷

        OLED被视为下一代的显示技术,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最近有消息称,三星和LG的OLED电视都会在今年下半年上市;而日本的索尼也已经与松下联合,宣布共同研发OLED;夏普则与台资企业鸿海合作,一起打入OLED市场。

        在全球几大面板企业一致开始研发OLED技术的同时,国内面板企业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依旧处在8.5代线量产的兴奋之中,并在兴奋之余积极的寻找合作伙伴,力求增加营业额。这样看来,似乎外资及台湾面板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度更高。

        当然,国产企业对新技术也不是无动于衷的,去年京东方的5.5代OLED面板生产线选址在鄂尔多斯,而最近还宣传会在今年三季度推出首款46英寸的OLED面板。国产面板企业看似跟上了OLED的步伐,但在核心技术上依然缺失。

        此外,在对OLED的普及速度的看法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异,国内某企业称由于技术及成本等原因,OLED真正的普及还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而外资某面板企业称,OLED面板投资将会在两三年之内实现资本回收。OLED普及究竟需要多少年,暂且不在此做出定论,但笔者希望国内面板企业能抓住先机,借新技术赶超外资企业。

        总结:在如今市场不乐观的状况下,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产面板企业投产8.5代线,会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而外资液晶、等离子面板制造企业用价格打压中国面板制造企业的态度已经出现,这对面板投资企业敲向了警钟,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量产,提高成品率,快速收回投资成本。而在新显示技术OLED的发展方面,国产面板企业则需要变得更加敏锐,才不至于耽误发展时机。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评论:( 请您说点什么吧!)

评论 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企业会员个人会员